中国·必发-www.7790.com|集团官网·App Station

学院动态

徐州日报刊登我院沈正平教授“做足‘水文章’,绘就‘水韵徐州’新画卷”

发布者:许董焜发布时间:2025-03-23浏览次数:10

原文链接:https://szb.cnxz.com.cn/xzrb/pad/con/202503/21/content_30743.html

沈正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2016年,江苏提出打造“水韵江苏”旅游强省品牌。经过多年持续打造,“水韵江苏”的内涵逐步深化、外延不断拓展,已成为江苏展示深厚历史底蕴的“明信片”、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主阵地”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徐州作为江苏面积和人口大市,在“水韵江苏”建设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面临着困难和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继续在治水、用水、节水、管水等关键环节上探索创新,为高质量建设“水韵江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徐州以创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为契机,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展现出人水和谐、人景共融的美好画卷。一是水资源调配能力大幅提升。建成了南水北调东线徐州段、骆马湖水源地及第二地面水厂、京杭大运河清水通道维护等重点工程,构建了多源互补、蓄泄兼筹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二是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施河湖长制、水污染防治、水域岸线管理等措施,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镇黑臭水体有效治理,河道水质明显提升,水生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创成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三是节水型社会建设富有成效。积极推广节水器具、加强节水宣传、实施节水改造,有效提高了市民的节水意识和节水能力。大力开展工业节水、农业节水、城市节水等措施,促进水资源的全面节约和合理利用,获评首批国家节水型城市。四是水文化建设大幅提升。《徐州市节约用水条例》《徐州市河湖管理条例》等系列法规制定实施,历史文脉“彭城七里”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大型湖岛实景演出《彭城风华》广受游客好评,治水管水兴水大文章越做越红火。

当前,尽管“水韵徐州”建设已取得积极进展,但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地表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水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等短板弱项依然存在。下一步,应从做清河湖水体、做畅内河航运、做美沿河景观、做响水文化品牌、做深水生态文明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推动“水韵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做清河湖水体,再现“鱼翔浅底”美景。一是强化水污染源头治理,推进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提升工业废水处理质效,杜绝城镇生活污水直排水体,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二是合理布局水质监测站点,科学确定监测参数和监测频次,加强水质监控,提高水污染监控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将巡查监测与群众举报结合起来,快速识别与定位黑臭水体,确定主要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及时开展系统整治。三是扎实推进大运河和南水北调徐州段的水质监测溯源,深化治理骆马湖等重点湖泊生态保护与修复,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四是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和水域分布制定河湖岸线绿化规划,其中市域河湖还应考虑城市发展、居民生活进行景观绿化,进一步改善生态、提升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做畅内河航运,发展壮大“水运经济”。一是加快省干线航道联网提质以及市县航道升级改造,重点推进徐连运河建设,推进形成干支相连、通江达海的高等级航道网络。二是充分发挥港口经济的“圈层带动、线性辐射、网络牵引、产业支撑”功能作用,谋划实施一批具有牵引带动作用的港口偏好型产业项目,构建现代化临港产业体系和适水产业项目,促进港产融合发展。三是推进港口行业数字化转型,深化5G、北斗、物联网等技术在港口的融合应用,提升水运效率和服务质量。

做美沿河景观,打造水韵文旅精品线路。一是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做法。扬州依托现有航道打造景观,结合京杭运河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航道整治工程建设,规划布局“一河两岸六区”,绘就“城河共荣、景河共生”的美丽画卷;围绕水韵文化延伸开发,借助牵头联合开展中国大运河申遗,建成运河博物馆,打造运河文化节,成为展示水韵江苏的重要平台。苏州开发古运河水上旅游,让游客感受到这座“东方水城”的独特魅力,不仅成为中外游客的热门旅游线路,而且提升了城市形象和文化影响力。以上两市成功做法都值得徐州参考借鉴。二是坚持“以水为本、以文为魂、以城为根”,整合提升黄河故道市区段现有景观,并规划建设滨水游览线路,开通水上旅游项目,创新展示古城徐州“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的水韵特质。

做响水文化品牌,尽显“水润彭城”历史底蕴。一是系统梳理市域水资源、水文化和水工程特色,总结提炼水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发展定位和品牌塑造,将其与“人水和谐”理念有机结合,展现“水润彭城”的独特水文化魅力。二是近期重点围绕黄河故道保护利用打造“治黄兴运精神”。着力推动黄河故道保护利用与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紧密结合,加大对故道沿线的文物古籍、水工设施、历史街区、古村古镇等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加强对故道历史、文学、名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挖掘,集中展示黄河故道作为大运河历史文化中最智慧、最精彩的篇章,使之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新亮点。

做深水生态文明,促进人水和谐共生。一是健全水资源管理体系,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总结推广潘安湖基本农田整理、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和湿地景观再造“四位一体”建设模式,保护好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二是推进以京杭运河、黄河故道为重点的水生态廊道建设,增强河湖水系连通性,提高山地、湖泊、湿地等地防洪与水源涵养能力,构建水生态安全空间格局。三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重点落实港口企业生态补偿制度,对其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补偿,倒逼推进港航基础设施绿色化升级和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推动水运绿色低碳转型。四是加强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绘就人水和谐共生新画卷。

(作者系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徐州市政府参事)


Copyright © 2007-2018 江苏师范大学7790必发集团app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