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于世永教授与联合山东大学、聊城大学、山东省考古研究院、美国华盛顿大学以及中科院系统的科研人员合作,在黄河下游地区史前洪水与环境考古领域取得新进展,近日在地貌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Geomorphology》以“特邀论文”的形式在线发表“Extreme flooding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near the Northgrippian-Meghalayan boundary: Evidence from the Shilipu archaeological site in southwester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江苏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这是于世永教授在该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最新成果。
大禹治水的传说在我国家喻户晓。上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害。禹吸取了其父鲧治水失败的教训,以疏导的方式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海洋,历时十三年,终于消除了中原地区的洪水祸患。禹因治水有功,受舜禅让登天子之位,正式建立了夏王朝,开启了华夏文明。然而,在黄河流域一直没有发现上古洪水的科学证据。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吴庆龙教授在《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描述了公元前1900年左右黄河流域的一次特大洪水事件。他们认为一次地震后黄河上游的积石峡出现堰塞,形成了一个高出河床50米的大湖。随后堰塞湖溃决,触发了地球历史上最近一万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洪水。然而,这次洪水事件的可靠性备受争议。
于世永教授等学者通过对山东菏泽一处堌堆遗址文化层-洪泛层序列进行精确的年代学、沉积学及地球化学分析,确定了距今4000-3500年黄河下游地区的两次洪泛事件。通过与陆地、海洋记录对比,认为黄河中下游地区在新石器-青铜器文化过渡期经历了一次普遍的洪泛,可能与全球变冷背景下持续减弱的厄尔尼诺有关,但与积石峡大洪水在时间和成因上没有联系。这一发现表明,大禹治水可能不只是一个传说。该研究对了解黄河下游地区环境演变及早期国家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原文链接见: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69555X19303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