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必发-www.7790.com|集团官网·App Station

主题活动

网络文章 | 一眼望去

发布者:代鑫发布时间:2023-10-25浏览次数:1547



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生态安全”作为总体安全观的组成部分,也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就让我们化身塞罕坝的三代护林人,重拾这段峥嵘岁月。

这儿曾是清朝的木兰围场,水草丰美,清风徐徐,迎面而来的是湿润的空气,裹挟着泥土的芬芳。可一眼望去,却是大片的荒芜,大片的苍茫。

这是华北平原的一隅,却是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北风进入中国的屏障。有这么一批人,用自己的奋斗,在60年内书写了沙漠变绿洲的神话,将百年前一眼望去青葱碧绿的记忆,带回了现实。

一、筚路蓝缕

  那是1962年的一天,林业部组建了塞罕坝机械林场,我放弃了高考的机会,和其他六位女同学毅然决然报了名,耳畔响起组织上对我的教导:“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

一年不行,就用十年,一代人不行,就用几代。我踌躇满志地来到此地,一眼望去,广袤的大漠,死寂的沙海,雄浑,静穆,板着个脸,总是给你一种单调颜色:黄色、黄色,永远是灼热的黄色。仿佛大自然在这里把汹涌的波涛、排空的怒浪,刹那间凝固了起来,让它永远静止不动。大自然的无情将我吓得震悚,却坚定了我植树造林的理想。白毛风无情地吹着,一眼望去,只看到沙,看不到人:贫瘠的沙地静静地裸露着,一眼望去,只看着它向外延展,看不到绿色的希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搬来了建筑材料,就这样,我们就着疾风,枕着沙地,荒山为伴,黄沙为侣,在锨镐的叮当声中,奏出第一代造林人的歌谣。

我们在仲夏播下希望的种子,希望它们能长得翠绿苍虬,可命运总是那么不公,它们倒下了,只留下百分之五的存活率,无情的狂风依然在嘲笑着我们的天真,树的根扎得不深不要紧,重要的是,我们植树造林的根,依然在我们的心中屹立。回到破旧的草棚,就着零下四十度的寒风,年轻的我们内心依然炽热,苏联人的方法不适用,我们就再换一个。在积雪覆盖率有整整半年的日子里,我们看的是一片苍白,心里想着的,却是一片翠绿。

第二年仅有百分之八的存活率依然没有打倒我们。“至少我们尝试了更多的可能性,难道不是嘛?”王书记说,刚来这儿的时候,他还是斯文的小伙子,抱着一摞厚厚的书,如今放眼望去,这间破旧的草棚里,只有翻得破烂的书,和一个沧桑的他。一个个难题摆在我们面前,一眼望去,看到的是荒芜,是弊病,是恶劣,是不利,但革命乐观主义冲破了现实,我们看到的,分明是创造,是奋进。我们看着漆黑得有些浑浊的天,期盼着星空的璀璨。

这一晃,又是几载……

“大家快来看啊!成功了!”我们顺着他的声音觅去。一眼望去,被风吹得剥蚀的土地,居然有了绿意,我们的全光育苗法成功了!我们愈挫愈勇,我们种出了根系发达,苗木敦实的“大胡子,胖矮子”。这片土地正在孕育着生机。我们的下一代们,也在创造着新的生机。

二、赓续前行

父辈们的拓荒已然有了起色,塞罕坝由沙海变成了林海,土路变成了柏油路,平房变成了小楼房,曾经用来观望火情的“望火楼”,已经被我们第二代护林人改成“望海楼”。“望海楼”,顾名思义,望的是林海,防范的是林火。虽说是“望海楼”,但也不过是座简易的红砖房,不通电、不通水,取暖靠烧火。天一冷,上下透风,炉火烧得通红,我们还裹着棉被冻得发抖。早上起来一看,馒头冻得梆梆硬,咸菜冻成了冰疙瘩,豆腐都冻酥了。这是我们曾经的日常生活,我与孩子常年来天各一方,儿子甚至会收集我的头发,藏在书包里,他想我了,就拿出来看一眼。每每想到这里,我不禁眼眶湿润。

正是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治沙,一眼望去,底下起起伏伏的不再是扬沙,而是林海,狂风裹挟而来的,不是粗粒,而是水汽。

24年前,当我接过父亲递来的望远镜时,我便知道,我的征途开始了。塞罕坝的环境虽是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干燥的气候一时之间依然捉摸不透,时不时会有引发山火的可能,为了不让前辈功亏一篑,我天不亮就站在塔上眺望,记录下一个个数据,紧绷着心弦,只是为了不遗漏任何火情的可能。虽然生活在科技发达的当下,九座“望海楼”的主人,仍有着这样的准则:先坝上、再坝下,先顾树、后顾家。为了植下新绿,施工员需要连续作业,整月整月地吃住在山上;为了防治病虫害,防治员需要半夜2点出发实施喷烟作业,持续几个月;为了防火安全,分场责任人需要驻守营林区,一呆就是半年多……大气能见度逐年上升,前辈们梦想的星空,由我们仰望。有了高科技的保障,24年前在望远镜里一眼望去的苍翠,换了一番模样,红外探测仪的普及,让肉眼的放眼望去变得敏锐可信。我守住了这道屏障,让前人放心,为后辈铺路。

三、争楫奋发

一眼望去,蹀躞60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贫到富。我们塞罕坝的第三代护林人已然行走在路上。那个收藏妈妈头发作为念想的小男孩,也已经放弃了上海的工作,回到林场做消防员。蚂蚁森林的普及,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到塞罕坝的故事,也让每一个陌生的你,无形中成为了我们第三代护林人中的一员。一眼望去,如今的塞罕坝建成了国家公园,种的树也多了很多经济作物,春天吐新芽,夏季绿荫浓,秋天瓜果香,我们已经踏上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林场的引领带动下,周边百姓通过发展农家游、手工艺品、土特产品加工等产业,每年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累计带动1200余贫困户、共计1万多人口脱贫致富。景区内120余家旅游服务经营场所,每年为周边百姓提供1万余个就业岗位。塞罕坝人走的是一条保护环境、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爱绿植绿护绿、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道路。前辈们仰望的星空,正在被我们描绘。

一眼望去,荒山变丛林,屹立在华北平原的塞罕坝成了风沙的最好屏障,不仅是林场的人,一眼望去,看不到风沙。华北平原乃至全国的人,也看不到风沙了,三代护林人用60年的时间创造了神话,也创造了塞罕坝精神。一眼望去,心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一眼望去,人民的生活,也和这荒山一道变了模样。

一眼望去,看的是眼前的奇迹,谱写的又将是下一个神话。

 

地测23地11许董焜



Copyright © 2007-2018 江苏师范大学7790必发集团app 版权所有